眾所周知,近些年來我國在農業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糧食生產“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十一連快”,但隨著環境和的制約越來越大,農業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壓力也在逐漸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突破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是我們當前面臨和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統計顯示,地球每年綠色植物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00多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于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僅為3%左右,開發和利用前景十分廣闊。我國是糧食大國,也是農業生物質特別是農作物秸稈生產大國。我國去年糧食產量達到6.07億噸,按谷草比1:1.5計算,農作物秸稈產量9億噸以上。
很長一個時期,人們往往把農作物等農業生物質視為農業“廢棄物”、“副產品”,把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廢棄、焚燒和丟掉。因此,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實現“變廢為寶”,首先要必須破除傳統觀念,創新利用農業生物質的新理念。
樹立農作物是重要農產品和重要農業生物質資源的理念。現代技術加工條件下,已經成為農產品加工的原料,應為其提位正名,即農作物是重要的農產品. 樹立農作物秸稈具有綜合加工價值的理念。農作物的應用價值非常廣泛,可以利用秸稈顆粒機加工成能源、生物質燃料、生物質肥料、生物質飼料,還可以作為基料發展食用菌等。 樹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就是“撿回另一半農業”的理念。據有關專家測算,農業投入的一半用來生長籽料,一半用來生長秸稈。從熱量角度看,秸稈燃燒值約為標準煤的50%。一噸秸稈的營養價值與0.25噸糧食的營養價值相當。我國農作物秸稈理論產量為9億噸,若全部用于燃料可折合約4億噸標準煤的熱值。
我國農業資源要走綜合開發利用之路,發展潛力非常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巨大。每年我國有約9億噸,0.8億噸林業剩余物,如果把這些的東西收集起來進行加工利用,走多元化綜合開發利用之路,前景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