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固縣,110多萬畝小麥正在收割,當地的秸稈還沒來得及落地,就被運往了牧場等待加工成飼料,讓這里養殖場的牛羊第一時間吃上了秸稈制成的“新口糧”。秸稈通過除塵、切割等特殊處理,再加上蘋果、玉米這樣的精料,這樣一份營養均衡的配方飼料就做好了,一公斤的飼料撒上半公斤的水,攪拌均勻后就是牛的營養餐。安徽固鎮實施的“秸稈變肉”計劃,秸稈制成的飼料有效降低了養殖戶的飼養成本,句當地養殖戶講述,使用秸稈飼料每頭牛飼養的成本降低了30%左右。
在江蘇太倉,當地實現了“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循環農業產業鏈,他們發現小麥、稻秸稈可以收集起來變廢為寶,混進去發酵中的副產,如豆腐渣、啤酒渣進行攪拌,這樣的秸稈肥料就做好了,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當地實現了全電氣化發酵,不僅提升了發酵效率,還解決了以前自然堆肥、露天發酵耗時長異味大的難題。
在河南淮濱,小麥秸稈在田間直接扎捆運到周邊的能源公司,這些小麥被粉碎后,通過秸稈顆粒機被壓制成一種新型燃料生物質顆粒。這些顆粒密度大,燃燒集中,方便運輸,安全,可用于電廠發電和燃燒供熱取暖,為當地提供了清潔環保能源。
秸稈離田政策不光解決了秸稈無處消納的老大難,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秸稈的再加工增加了其經濟效益,拉動了當地的就業和收入,可以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