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生物質能一直為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資源扮演著“配角”,但其擁有的作用還遠遠未得到根本體現。
我國生物質能的發展還沒達到應有的戰略程度,這和很多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們應該急起直追,把生物質能作為可再生能源一個重要的方面去抓好。
按照中國能源結構調整設定的預期目標,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為15%,到了2030年,這一數據將上升至20%。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發電的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2億千瓦、1億千瓦和3000萬千瓦。
就目前發展勢頭而言,雖然風電、光伏配額占比大,但其發展遠超預期,并已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標,且提高裝機容量的呼聲日益高漲。不久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聯名提交有關促進光伏行業發展的三大政策文件,建議將“十三五”規劃中光伏裝機目標由之前1億千瓦調整為2億千瓦。
反觀生物質能的發電,在“十一五”期間,其裝機容量僅為550萬千瓦,截至去年9月,其累計裝機容量才突破940萬千瓦,照此發展速度,要想完成“十二五”規劃的1300萬千瓦裝機目標依然存在不小難度。
要實現2020年的3000萬千瓦裝機目標,難度很大,就目前的情況看,生物質能發電相對滯后。國家有必要在政策上給以生物質能更多的支持。
“從目前的產業現狀來講,最近這幾年到2020年的目標都是非常難完成的,”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駱仲泱也對生物質能的發展表示擔憂。“努力一把,達到2020年的目標也存在可能,但目前看仍然滯后。”駱仲泱稱,生物質能發電,以及一些生物質能燃料,剛開始是大躍進式發展,只是后來出現了一些問題,現在逐步回歸。
據了解,生物質能的利用形式具有多樣化,不僅可以發電、供熱、還能轉化為液體燃料,但這種能實現“碳零排放”生物質能源,卻因各種原因一直難以發展壯大。
多位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十三五能源規劃”出臺在即,應該將生物質能上升到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提升其配額比例。“太陽能發展這么快,主要是受益于政府政策的重視和支持,生物質能也是一樣,離開政策的扶持,很難發展壯大。”
盡管市場潛力無限,但生物質能企業虧損甚至破產退出的事件卻也屢屢見諸報端。究竟生物質能如何才能發展壯大,企業又該如何方能實現盈利?這成了橫亙在生物質產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另外,目前農村勞動力結構在急劇變化,剩余的多是留守兒童、老人,壯勞力越來越少,秸稈打捆運送的人工成本也越來越高。
生物質能發展“十二五”規劃也指出,農林生物質原料具有分散性和季節性特點,缺乏完整的專業化原料收集、運輸、儲存及供應體系,收儲運效率低,難以滿足生物質能規模化利用的需要。
除了上述原因,還有業內人士將當下生物質能的發展困境歸結于補貼不力。
很早之前,政府就下達了對于生物質顆粒機等一系列綠色環保設備的補貼,但卻沒有詳細落實下來,導致目前生物質顆粒機設備行業的發展遲緩。另一方面,生物質顆粒機設備行業的質量和技術也有待提高,爭取讓生物質能源得到最大化利用。